場景一
早上著急上學,卻找不到紅領巾。
媽媽:“紅領巾呢?”
明明:“我不知道,都是奶奶幫我戴的,你問奶奶”。
場景二 “花花媽,孩子的作業又漏寫了” 老師多次發微信告知家長 家長也反復強調作業問題 可沒什么效果 花花依舊我行我素 場景三 “我想再玩一會兒” 周末全家開心出游 下次不帶你出來啦”
孩子作業出問題了
臨近結束孩子不想回家
甚至哭鬧起來
“一點都不自覺
在爸爸大聲斥責下草草結束
真是無奈又生氣
不少家長發出感嘆
“我啥時候才能培養出
自我負責的孩子呀”
培養自覺娃 認準這個原則
我們來弄明白一個概念,自我負責就是做出選擇,承擔后果。讓孩子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不管隨之而來的是什么,都需要自己承擔后果。 培養自我負責的孩子,需要遵循當事人原則,無論學習、健康,還是個人成長、未來發展,孩子都必須充分接受他是這些事情的當事人。
來看小布的選擇
但有的家長也滿臉疑惑
“我當時讓他選擇過的呀!”
父母詢問孩子是否想要弟弟/妹妹
小布欣然同意
可妹妹長大一點,兩人發生爭執時
父母脫口而出
“當初不是你想要妹妹的嗎?”
父母這樣做很容易影響家庭氛圍
甚至導致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
因為很多家長潛意識里認為
是否生二胎是年長的孩子可以決定的
這樣的想法是錯誤
孩子應該負責的是
自己學習、生活等相關事情
比如時間的管理、情緒的管理
挫折的管理和財物的管理等
為啥我家娃不自覺、沒責任感
家長的放任與溺愛 一些家長對孩子實行放養模式 對周邊的一切規則視若無睹 明明知道有規則,但依舊會去犯錯 或家長平時溺愛孩子 有求必應,大小事務統統代勞 反而讓孩子的責任感嚴重缺失 所謂的規矩都與自己無關 家長的言行不一 育兒方式比較隨性 家長過強的控制欲 控制欲強的家長會要求孩子 導致孩子喪失獨立能力 長此以往,容易變成家長的“傀儡” 孩子沒有選擇權時 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給予他們絕對性的自由
但這種育兒方式
很容易促使孩子
嘴上說著要讓孩子遵守規矩
但看到他們無視規矩時
卻不及時教導,甚至選擇無視
這樣反而給了孩子變本加厲
無視規矩的底氣
聽從自己的安排、指揮
如何培養有責任心的娃 家長樹立榜樣、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意識,家長首先要做到身體力行。家長要做到愛崗敬業、孝順父母有強烈的責任感,這些行為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會跟著默默學習、模仿。 從小事情做起,鍛煉、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試著放手讓他們做一些事情,如收拾玩具、擦桌子、整理背書包等。注意安排的事情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孩子做不好、進度慢也不要催促、打擊,多鼓勵。 做事情有始有終、培養孩子的耐心。小孩子好奇心重,很多事情都想嘗試,容易“三分鐘熱度”,家長要注意引導,督促他們把事情做好,要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當在遇到挫折時,家長要注意引導,讓孩子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輕易放棄。 講一百遍道理,不如讓孩子承擔一次后果。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這稱之為:自然懲罰法。就是當孩子出現過失的時候,父母不主動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帶來的后果。